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棕絲蟠紮規則式盆景始于南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华盆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2-15 12:22:53 文章录入:xjtpjcn 责任编辑:xjtpjcn

 
 
  棕絲蟠紮規則式盆景,較早出現于南宋。以棕絲作爲綁縛材料播紮造型,由于棕絲取材方便、價格便宜,粗細可以隨綁縛幹枝的軟硬而靈活掌握,易爲盆景藝人所接受;加之棕絲柔軟,植物幹枝較硬,以柔克剛,能起到理想的固定造型效果;更兼棕絲顔色較暗,與幹枝膚色一致,不會形成強烈的對比,造型後不影響觀賞;因此,直被延續使用至今,可謂是盆景造型上的一大“國粹”。規則式盆景造型結構嚴整、層次分明、穩健莊重,陳設于廳、堂及大樓兩側,具有較好的裝飾美感,能夠充分烘托出建築物雄渾莊嚴的氣氛。所以,在明清兩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直至今天盡管褒貶不一,但仍不失其固有的實用價值。 
   南宋周密著有《武林舊事》一書,對當時杭州及其附近棕絲蟠紮的規則式盆景有較多的披露。該書卷五介紹“湖山勝概?雲洞園”條寫道:“楊和王府,花木皆蟠結香片,極其華潔。盛時凡用園丁四余人,監園使臣二名”。雲洞園規模之大、園丁之多,專進監園使臣,並不遜色于今天的一些公園或盆景園。這是有關鍵紮樹樁盆景的最早記載。 規則式樹樁盆景,在宋人典籍中還有寓居錢塘的歙縣人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該書卷九“園囿”條載:“錢塘門外溜水橋東西馬膛諸園,皆植怪松異桧,四時奇花,精巧窠兒、多爲龍蟠鳳舞、飛禽走獸之狀,每日市于都城,好事者多買之,以備觀賞。”此條恰與《武林舊事》中的記載相互印證,這說明在南宋時期已有蟠結成奇形異狀的遊龍飛鳳“盆窠”,也就是說,當時已有造型彎曲之松、柏、梅之樹樁盆景。 規則式樁景出現後,在古代文人中褒貶有別。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一書中率先提出非議,認爲:“花木若如時作沈香片者,甚無謂。蓋木片生花有何趣味?真所謂‘耳食’者矣”。明確指出:過度彎曲和紮片,有違植物的自然本性,實無可取之處。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清朝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對“病梅”的責難,他在《病梅館記》一文中,以梅喻人,借梅議政,對“斫直、刪密、鋤正,以殲梅、病梅爲業以求錢”的作法,進行了抨擊。發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翻埋于地,解其棕縛。……甘受話厲,辟病梅館以貯之”。激憤之情,溢于言表, 龔老的“療梅”高論,除去其政治意義外,對盆景制作雖有過激之嫌,但也不乏可取之處。筆者認爲:棕絲播紮造型是曆史的産物,它不僅對中國盆景的發展和流派的形成,而且對日本盆栽的發生、發展都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揚、蘇、浙、徽、川、嶺南各流派盆景的早中期階段均有明顯的棕絲蟠紮的時代烙印,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揚、川、徽等流派的重要造型手段。 棕絲蟠紮規則式盆景,作爲個類別是不失其美學和實際價值的。它是盆景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和裏程碑,對自然式盆景的制作也有其可貴的借鑒作用。姑且存此一枝奇葩,用以共同裝點這美好的盆景藝術春天,當是比較公允的。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盆景梦pjcn.cn http://www.pjcn.cn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