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盆景梦 >> 盆景文章 >> 园林建筑 >> 设计规划 >> 正文 |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
|
|||||
以人为本--建园管园的终极目标 | |||||
作者:未知 盆景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555 更新时间:2006-09-12 | |||||
园林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改变了自然山林的属性,具备了社会功能。无论是古远的园囿,还是现实的公园绿地,都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服务的。北京1914年开放了中央公园(原社稷坛,现称中山公园),以后又陆续开放了北海、景山、颐和园、天坛等公园。这些公园后来构成了市园林局直属十大公园的主要部分。由此可见,北京这些最早出现的公园其实都不是为公众建造的,无论是颐和园、天坛这样的皇家园林和坛庙,还是恭王府花园等一些贵族花园、私家园林,从建造到管理都立足于为少数人服务。这样说来,园林的发展至少经过两次大的转变,一是从自然的山林池沼逐渐演化成具有社会功能的人文园林,二是从少数人所有、为少数人服务的园林转变成为多数人、为公众服务的公园。不仅中国如此,国外大部分国家也是如此。欧美一些过去皇室、贵族的私园、富豪名流的庄园越来越多地向公众开放,就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大量的开放式公园纷纷建设起来。老百姓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绿色服务,应该说是一股世界潮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这几年,将是北京园林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探讨一下公园建设、管理的目标,十分必要。 一、公园建设要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 公园应姓"公"。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建园理论和园林专业的教科书,都在探讨“园”的那一面,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艺术层面讨论。而姓公的问题,讨论的不多。很多人认为公园的公,是个所有权问题,只要是公有制的、是国家所有、国家兴办的,肯定就是公园。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首先,集体出资、个人出资兴办的公园正在出现,仅以所有权划分已经不那么准确了;再有就是对公众开放是否就体现了公,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认为公园的"公",首先要体现人性化,体现对多数人的服务。公园建设除了遵循艺术、技术、历史文化等要求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艺术、技术等要求,要尊重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但在实际上经常出现偏差。比如,在公园里建很大的广场,地面全部铺装,没有树,或只有很少的几棵树;比如,道路的铺装由抛光的大理石铺成,平时就很滑,一有雨雪,令人生畏;比如,在本来面积就很有限的公园里放置大量的硬质景观,使绿化面积减小,而且建设成本很高;再比如,不注意保护原有的树木与地被,动辄全部铲除换成新树、大树,破坏了原有的植物群落,等等。对此,专家、群众都有提出意见的,一些领导也及时提出了批评。究其原因,可能有设计者坚持自己的艺术构思,建设单位追求轰动效应,有关领导干预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从事公园规划、建设的人是否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是否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建设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但是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园林发展中,几乎全部是为少数人服务而设计的,是皇帝或私人所有的。因此,是从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视角来运作的。现在我们在继承传统造园艺术的同时,必须转变观念,多想想群众会怎样想、怎样看、怎样感受,从规划、建设阶段,就把人性化的设计、建设理念融入到实际工作之中。 还有个问题就是个性化。这里说的个性化,不是设计人员、建设人员的个性化,而是公园的个性化,或者叫公园的风格。众多的公园,应该有不同的个性,在遵循一些普遍的艺术原则、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自己的特点。群众到不同的公园,会有不同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去公园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讲,公园的个性化也是人性化,公园的活力也才会增强。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有个性的公园,如集中许多国家人文景观的世界公园,雕塑众多的石景山雕塑园等等。有的公园本来就是按不同主题建设的,如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就是植物景观和花卉品种,不同公园的特点也是很鲜明的。像香山的黄栌、北植的桃花、玉渊潭的樱花,像颐和园的桂花、景山的牡丹、天坛的月季。但是,随着技术的普及,品种的交流,原来的这些特点有些不鲜明了,特别是新建公园的主题和手法,有趋同的现象。拿起一张公园的照片,只见鲜花绿草,流水叠石,很难分辨是在哪里拍摄的了。这不仅是由于艺术构思的单调、匮乏,也表现出创作人员对个性化的淡漠,对群众需求的淡漠。我们可以这样讲,创造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园林,既是艺术的要求,也是政治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体现。 二、公园管理要体现游客利益至上 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组织采取一定手段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那么公园管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很多人会回答是保护公园的秩序与环境,使公园不断发展。但保护和发展公园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发挥公园功能,为游客服务。公园管理只是一种手段,不仅与服务不矛盾,而且具有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管理要服从服务的要求,而且要为服务打下基础。管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游客利益至上,在认识和实践中要贯彻始终。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一是草坪的管理。在现代公园中,草坪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其管理也倍受关注。防止游人进入草坪最早的办法是用绿篱隔开,从80年代初就代之以栏杆与警示牌。栏杆从简单的木棍向竹篱、石栏板、铜栏杆变化,质量越来越高;警示牌从严禁到劝阻,语言越来越温馨,但主旨并没有变,就是禁止游人进入草坪。因此而产生的纠纷与投诉也不在少数。近年这件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些公园或明或暗的取消了禁入草坪的禁令。龙潭公园不仅全部去除了草坪栏杆,继而又取消禁入牌示;北京植物园采取了轮流养护方式,即总保持一定量封闭草坪养护,其余轮流对游人开放;海淀公园则在建成后,公开向社会宣布欢迎到公园草坪上去活动。《人民日报》也刊登文章,介绍天津水上公园开放数万平米草坪让游人上去活动的情况,说明这件事已成为全国的话题。让游人进入并不是不管理,而是将重心从管人转为管草,加强补栽与养护。这种转变,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与养护资金的增加,更得益于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好好研究这个草坪现象,对改变公园管理现状很有好处。 二是雨、雪的清扫。这也是个老问题了。过去园林局公园处有个卫生专职干部,一到有雨、雪天气,就要下来检查。扫雨、雪是卫生问题吗?如果摔了人,就是安全问题,路上泥泞不方便,是个服务问题,游人望而却步,影响游人量,就成了经济收入问题。可见不认真清扫雨、雪不是小事,对游人与公园都有影响。不光涉及环境卫生,还涉及安全、收入,是为游人服务的大问题,应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可喜的是很多公园已经认识到在管理中充分体现游客利益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推出了很多好办法。如很多公园都坚持在年度计划中明确提出为游人办的若干实事,每年都有阶段性成果。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的关怀措施也加大了力度。颐和园提出了把投诉处理在大墙内的口号,成立了6个园内投诉站,使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受到游人的好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有关管理与服务的讨论也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只要我们坚持游客利益至上的原则,就会赢得群众的认可,我们的事业也会发展得更快。 三、公园服务的意义应当重新定位 上世纪80年代初,颐和园在总结多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卫生、绿化、服务的八字工作方针。这个方针概括了公园工作的主要方面,在目前仍然是各公园抓工作的纲要。如果我们把安全、绿化和卫生都看成是环境,那么公园管理的重心就是环境与服务。而环境建设的目的是服务,是为现实的游客或潜在游客(可能在几年、几十年之后来园的游客)提供便捷、周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已经从公园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上升为衡量其他工作的标准、开展其他工作的动力、统领其他工作的龙头、设计其他工作的目标。 其实服务的意义还不止如此。首先,从讲政治的角度看,服务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北京市提出的四个服务的具体体现。老百姓可能并不关心园林中采用了什么新品种新技术,他们进入公园,首先感受的是服务,不管是新品种、新技术,还是新建筑、新景观,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提高与改善服务。其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好的服务是最具竞争力的创收手段。当前,即使是纯企业式的运作,也从拚技术、拚设备、拚成本,逐步向服务竞争转变,更注重对人的关怀。旅游经济是一种以游客切身体验为卖点的经济,吃、住、行、游、购、娱,哪个环节都离不开人与人直接的服务。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也应从经济的角度重新看待服务。最后,从社会学角度看。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社会服务的依赖性在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一定比不发达国家的比例要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个人都在享受社会服务的同时,又为社会提供服务,而服务质量的优劣,就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有一位到过美国的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对这个国家最深的印象,是所有的洗手间里都有手纸。这是很发人深省的。 园林行业担负着创造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的重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必须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园的管理水平,开创首都园林建设的新局面。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盆景梦 http://www.pjcn.cn |
|||||
盆景文章录入:xjthope520 责任编辑:xjthope520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盆景文章 | ||
没有相关盆景文章 |
v 设为首页 v 加入收藏 v 联系站长 v 友情链接 v 版权申明 v 管理登录 | v | ||
v 鄂 ICP 备 06018003 号 v |
|